拼音
huì yīn
英文参考
- Huìyīn CVl[中国针灸学词典]
- perineum[朗道汉英字典]
- huìyī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 CV1[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 RN1[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概述
会阴:1.人体部位名;2.经穴名。
人体部位名·会阴
会阴为人体部位名[1][2]。亦称篡、下极、屏翳[1]。指外生殖器后方与肛门之间的部位[2][1]。《医宗金鉴》:“篡者,横骨之下,两股之前,相合共结之凹也。前、后两阴之间名下极穴,又名屏翳穴、会阴穴,即男女阴气之所也。”
会阴此区呈菱形,是男、女的性感区。其界线由耻骨联合下极、耻骨弓、坐骨结节、骶结节韧带和尾骨所围成。它具有承托和支持盆腔内脏的作用,在女性分娩时,它向前伸展而成为产道的一部分。如连续两侧坐骨结节作一连线,可将会阴分为前方的尿生殖叁角和后方的肛门叁角。
在尿生殖叁角内男性有尿道膜部通过,女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尿道膜部括约肌是男性尿道的随意括约肌,在女性因其包绕尿道和阴道,故称为尿道阴括约肌,可紧缩尿道和阴道。
肛门叁角为肛提肌、尾骨肌和上下方的筋膜所组成的盆隔所封闭,中央有直肠通过。肛提肌有承托盆腔内脏,上提肛门和压迫肌道的作用,在女性尚有缩小阴道口的作用。
会阴区的结构除男、女外生殖器外,主要为肌肉和筋膜。
经穴名·会阴
穴位 | 会阴 |
汉语拼音 | Huiyin |
罗马拼音 | Huiyin |
美国英译名 | Meeting of Yin(Perineum) |
中国 | CV1 |
日本 | 1 |
德国 | KG1 |
英国 | Cv1 |
美国 | Co1 |
会阴为经穴名(Huìyīn CV1,RN1)[1][2][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下阴别(《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屏翳(《针灸甲乙经》),平翳(《医宗金鉴》),金门(《备急千金要方》),神田(《圣济总录》),海底(《针方六集·神照集》),下极(《类经图翼》)。属任脉[1][2]。会阴是任脉之别络;冲脉、督脉、任脉之交会穴[2]。此穴在会阴之部,故名会阴[2]。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阴部汗湿,阴门肿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阴痛,痔疾,昏迷,脱肛,带下,便秘,疝气,现代又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前列腺炎,子宫脱垂,阴道炎,阴部湿疹,尿道炎,痔疮,闭经,产后昏迷不醒,睾丸炎,阴囊炎等。
会阴穴的别名
下阴别(《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屏翳(《针灸甲乙经》),平翳(《医宗金鉴》),金门(《备急千金要方》),神田(《圣济总录》),海底(《针方六集·神照集》),下极(《类经图翼》)。
出处
《针灸甲乙经》:会阴,一名屏翳,在大便前小便后两阴之间。
穴名解
此穴在会阴之部,故名会阴[2]。
相合聚结之处为会。阴,指阴部,在此指前后二阴。穴居两阴间,为任、督、冲三脉的起点。任脉总摄全身诸阴之脉,为阴脉之海,本穴当本经外循行之发端。冲脉为血海。《针灸大成》载有:“两阴间,任督冲三脉所起,督由会阴而行背,任由会阴而行腹,冲由会阴而行足少阴。”因名会阴。又本穴在处,四翳如屏,故又名屏翳。屏翳之义,遮以蔽也。[4]
特异性
会阴是任脉之别络[2]。
会阴是冲脉、督脉、任脉之交会穴[2]。
所属部位
阴部[5]
会阴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会阴穴在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6]。
会阴穴位于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仰卧屈膝取穴[2]。
会阴穴位于会阴部正中[1]。男子当肛门与阴囊之间;女子当肛门与阴唇后联合之间[1]。
会阴穴的取法
- 截石位,于肛门与阴囊根部(女性为大阴唇后联合)连线的中点取穴。
- 会阴穴位于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仰卧屈膝取穴[2]。
- 膀胱截石位,男子于阴囊后端与肛门前端连线的中点处取穴;女子于大阴唇后联合部与肛门前端连线的中点处取穴[7]。
- 快速取穴:仰卧屈膝,在会阴部,取两阴连线的中点即是会阴穴[8]。
会阴穴穴位解剖
会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会阴中心腱。浅层布有骨后皮神经会阴支,阴部神经的分支和阴部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会阴中心腱[2]。
皮肤→皮下组织→会阴中心腱[3]。
穴区神经、血管
有会阴神经(阴部神经分支)和阴部内动脉分支[3]。
布有会阴神经分支和会阴动、静脉分支[1]。
会阴穴的功效与作用
会阴穴具有醒神镇惊、通调二阴的功效。
会阴穴有调阴阳气机、清下焦湿热作用[2]。
会阴穴为任脉之首穴,位于前后二阴之间,故以治疗二阴病为主,并有急救作用[9]。
会阴穴有醒神镇惊、通调二阴之功。主治溺水窒息,昏迷,癫狂,惊痫,二便不利,痔疾。犹言诸阴之会也,穴在两股夹裆,两阴窍之间,故能治谷道、子宫、精室、阴器诸处之病。[4]
会阴穴主治病证
- 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阴部汗湿,阴门肿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阴痛,痔疾,昏迷,脱肛,带下,便秘,疝气,现代又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前列腺炎,子宫脱垂,阴道炎,阴部湿疹,尿道炎,痔疮,闭经,产后昏迷不醒,睾丸炎,阴囊炎等。
- 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女子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等[2]。
- 会阴穴主治小便不利、阴痛、痔疾、遗精、月经不调、癫狂、昏迷、溺水窒息[10]。
- 会阴穴主治阴痛,阴痒,痔疾,脱肛;月经不调,阴挺;阳痿,遗精;溺水窒息,产后昏迷,惊痫,癫狂;小便不利,遗尿;便秘;疝气[7]。
- 现代又多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昏迷、前列腺炎、子宫脱垂、阴道炎、阴部湿疹及尿道炎、尿闭、痔疾、疝气等[2]。
- 会阴穴主治溺水窒息,昏迷,癫狂,脱肛,痔疮,疝气,小便不通,带下,月经不调,阴部瘙痒等[1]。
- 治阴痒,阴痛,阴部汗湿,阴门肿痛,小便难,大便秘结,闭经,溺水窒息,产后昏迷不醒,癫狂,阴道炎,睾丸炎,阴囊炎,疝气。
刺灸法
刺法
直刺0.5~1寸[7][10][2][1],局部胀痛[7],可扩散至前、后阴[7]。
注意:孕妇慎用[7][10]。
灸法
可灸[2][7][10]。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
会阴穴的配伍
- 会阴穴配三阴交治产后暴卒[2]。
- 会阴穴配承山、委中治痔疾[2]。
- 会阴配三阴交,有强阴醒神的作用,主治产后暴厥。
- 会阴配鱼际,有养阴泻热的作用,主治阴汗如水流。
- 会阴配中极、肩井,有行气通络,强阴壮阳的作用,主治难产,胞衣不下,宫缩无力,产门不开等。
- 会阴配太渊、消泺、照海,治痹证[7]。
- 会阴配三阴交,治产后暴卒[7]。
- 会阴配气海、归来,治阴挺[7]。
- 会阴配水沟、素髂,治溺水窒息[7]。
- 会阴配蠡沟,治阴痒[7]。
- 会阴配肾俞,治遗精[7]。
特效按摩
用中指指腹揉按会阴穴1~3分钟,有酸胀感为宜。可调理男性生殖器官疾病[8]。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
《针灸甲乙经》:小便难,窍中热,实则腹皮痛,虚则痒瘙,会阴主之。痔,会阴主之。凡痔与阴相通者死,阴中诸病,前后相引痛,不得大小便,皆主之。身肿,皮肤不可近衣,淫泺苛获,久则不仁,屏翳主之。男子阴端寒,上冲心佷佷,会阴主之。女子血不通,会阴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小便难,窍中热,皮疼痛,谷道瘙痒,久痔相通者死。阴中诸病前后相引痛,不得大小便,女子经不通,男子阴端寒,冲心佷佷。
《针灸资生经》:产后暴卒,灸会阴、三阴交。
《针灸聚英》:卒死者,针一寸,补之。溺死者,令人倒驮出水,针补,尿屎出则活,余不可针。
《普济方》:女子经不通,男子阴端寒冲心。
会阴穴研究进展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电热针针刺会阴、曲骨,治疗女性外阴白色病变有一定疗效,同时,针刺二穴可使患者E玫瑰花结形成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免疫球蛋白(IgG、IgA、IgM)亦有明显提高,微量元素铜的含量也有明显提高,说明女性外阴白色病变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和体内血清铜含量低有一定关系,并且说明针刺会阴、曲骨二穴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68-370.
对呼吸变化的影响
针刺会阴引起呼吸变化的阳性率为45%,但针刺耻骨联合上部,以及痛觉敏感的角膜、睾丸等处,绝大多数例次对呼吸毫无影响,说明会阴对呼吸变化的影响有一定特异性。[参考资料]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68-370.
针刺动物“会阴”,能调节呼吸运动,对呼吸停止有急救作用[2]。
肛门术后止痛
针刺“会阴”能止肛门术后疼痛[2]。
治疗外阴白斑
据报道配曲骨穴,平刺或斜刺,进针1.5~2.0cm后接DRI-1型电热针机,电流强度为50~90mA,针感以温热,胀为度。留针30~4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亦可在病变局部选取1~2对阿是穴,针30次为1疗程,经期停针,疗效较好。
治疗遗尿
会阴留针加灸,每日1次。
治疗先天性腰骶椎裂引起的排尿困难
针刺会阴、秩边等穴对先天性腰骶椎裂引起的排尿困难有一定疗效[4]。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77.
-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68.
- ^ [3]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0.
- ^ [4]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5]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5.
- ^ [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68-370.
- ^ [8]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68-370.
- ^ [10]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