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民族优良传统
弘扬中华中医国粹

琅嬛福地的文章

中医名词

祝由

琅嬛福地阅读(209)赞(0)

古代用祝说病由的迷信方法以治疗疾病者叫做祝由。祝说,就是装出一副能通鬼神之事的模样,祝祷鬼神消灾免难,解除病人的疾病痛苦。古代多设有祝由科或咒禁科等。

中医名词

中工

琅嬛福地阅读(199)赞(2)

古代对具有中等医疗技术的医生的称谓。其技术不如“上工”精良,但比“下工”高明。在治疗疾病上要求有百分之七十的治愈率。

中医名词

针灸铜人

琅嬛福地阅读(178)赞(0)

用铜铸造并刻有针灸穴位的人体模型。宋代我国医学已相当进步,在针灸方面也取得了很大发展,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王惟一对前人成就的系统整理,他不但总结出针灸专书《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而且主持铸造了铜人模型。这个铜人不但可作教学上的模型,还可作考试之...

中医名词

医经

琅嬛福地阅读(170)赞(0)

指中医学术的古典着作。《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汉以前的医书七部共216卷,称为医经,即《黄帝内经》、《外经》,《扁鹊内经》、《外经》,《白氏内经》、《外经》和《旁篇》等七种有关解剖、生理、病理和治疗原则的基础医学着作。后世有称《素问》,《...

中医名词

医话

琅嬛福地阅读(163)赞(0)

是医生的笔记。它没有一定的体例,多记录个人临床治病的研究心得、读书的体会、治病的验案、传闻的经验和对医学问题的考证讨论等等。

中医名词

医工

琅嬛福地阅读(150)赞(0)

古代对一般医生的称谓。医工一词最早见于《内经》一书,汉代设医工长,是主管宫廷医药的官名。唐代有医工,针工和按摩工,咒禁工,职位在医师,针帅和按摩师之下,而在医生,针生和按摩生之上。

中医名词

医案

琅嬛福地阅读(161)赞(0)

即病案。是医生治疗疾病时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的连续记录。汉代名医淳于意创造性地记载了自己治疗的二十五例医案,当时称为《诊籍》。包括有患者姓名、地址、职业、病理、辨证、治疗、预后等。后世医家有将自己所治疗的病案记录整理而为个人医案者。也有专门...

中医名词

学、撰、辑

琅嬛福地阅读(157)赞(1)

在医书作者之下,有时加一“学”字,实际上即是编写,“学”意指学习,谦虚之词。撰,也是编写的意思。辑。是编辑,聚集,如《神农本草经》原书已佚,清·孙星衍等从《证类本草》中摘出成书(公元1799年),称为辑本。

中医名词

校正医书局

琅嬛福地阅读(145)赞(1)

宋代于1057年设立的一个校对,整理和刊印医学书籍的机构。宋以前,我国医学书籍已很丰富,但由于活字版印刷术尚未发明和广泛应用,医书多靠手抄或刻版流传,出现不少错误。校正医书局曾对《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脉经》、...

中医名词

下工

琅嬛福地阅读(141)赞(0)

古代对医疗技术不高明的医生的称谓。由于医疗知识水准低,没有掌握防治疾病于未发作的技术,往往等到疾病已经十分明显的时候才能诊断治疗,而且治愈率只有百分之六十。

中医名词

五禽戏

琅嬛福地阅读(158)赞(0)

古代的一种医疗体育。华佗在“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观念下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姿态进行锻炼,用以活动筋骨,疏通气血,增强体质。因为是模仿五种禽兽的动作,故名。

中医名词

巫医

琅嬛福地阅读(154)赞(0)

用画符,念咒等迷信方法(也有兼用一些药物者),以驱除鬼神作祟,作为治病手段的职业者。巫的产生较早,距今约三千多年以前的我国商周时期,由于生产的发展,出现了掌握技术知识的人物之中即为“巫”。巫能医治疾病,还能歌舞,代鬼神发言,只有官吏才能用巫...

中医名词

温病派

琅嬛福地阅读(151)赞(1)

明清以来,在古代治疗伤寒病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温热病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温热病的病因、病理和治疗原则方面,逐步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说。温病学说的形成,对传染病的防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倡和赞同这一学说的医家,自成一大派,后世称...

中医名词

唐代四科

琅嬛福地阅读(145)赞(0)

唐代“太医署”分医学为四科。即:医科、针科、按摩科和咒禁科。在医科中又分为体疗(内科)少小(小儿科)、疮肿(外科),耳目口齿(五官口腔)、角法(拔火罐疗法)等四个部门。

中医名词

太医署

琅嬛福地阅读(146)赞(0)

唐代一种医疗保健机构。这个机构内分设医学各科,除作为医疗保健外,也有兼管医学教育的。宋代把这种机构改称“太医局”,明、清则改为“太医院”。

中医名词

太医令

琅嬛福地阅读(156)赞(0)

古代“太医署”或太医院的行政长官。秦、汉时已有此官职。负责管理太医署、院的行政及业务。其下设“太医丞”,为太医令的助手。

中医名词

太平惠民和剂局

琅嬛福地阅读(182)赞(0)

是宋代政府官方举办的一种买卖药材机构。宋代对药材多行官卖,十一世纪后期在京城设立了太医局卖药所,制造,出售丸、散、膏、丹和药酒。此后,几经改名,而且不少省、州、县也相继设立。当时把制剂药物的部分称为“修合药所”或“和剂局”,把出售药物的部分...

中医名词

宋九科

琅嬛福地阅读(223)赞(0)

宋代太医局分医学为九科,即:大方脉、风科、小方脉、疮肿兼折伤,眼科、产科、口齿兼咽喉科、针兼灸科、金镞兼书禁科,故称宋九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