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宪彰叶氏医案存真疏注






《彭宪彰叶氏医案存真疏注》是“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里一本特别耐读的书,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板着脸讲理论,而是像一位老中医坐在你对面,慢悠悠地给你讲古方怎么用、老医案怎么解。作者彭宪彰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的资深教授,一辈子泡在中医经典里,尤其对清代名医叶天士的医案有深入研究。这本书就是他把叶天士留下来的一些真实医案拿出来,一条条“翻译”、讲解、点评,还加上自己的临床体会,让人看得明白、学得进去。

叶天士是中医史上“温病学派”的扛把子,看病思路活,用药巧,但他的医案写得常常很简略,像“谜语”一样,后人不容易懂。彭宪彰这本《叶氏医案存真疏注》就像一本“解谜手册”,把那些看似云里雾里的条文,掰开揉碎,告诉你:病人当时啥症状?叶天士为啥这么开方?背后的辨证思路是啥?他自己在临床上遇到类似情况又是怎么处理的。

书里最吸引人的,就是那一则则具体案例。比如有一个“久咳不愈”的病人,是位中年妇女,咳了大半年,晚上更厉害,痰不多,但总觉得胸口发闷,手脚心发热,睡不好。叶天士一看,舌红少苔,脉细数,判断是“肺阴亏虚,虚火上炎”,没去猛止咳,而是用了养阴清肺的思路,方子以沙参麦冬汤打底,加了些清虚火、润肺络的药。彭宪彰在旁边点评说:“咳嗽不止在肺,久咳必伤阴,这时候再用麻黄、杏仁这些辛燥药,等于火上浇油。叶老这招‘润’字诀,才是治本。”

还有一个“小儿暑湿腹泻”的案例特别生动。孩子三岁,夏天拉肚子,一天十几次,水样便,还发烧、没精神、嘴唇干。当时很多人可能直接当“肠炎”治,用抗生素。但叶天士看孩子舌苔又黄又腻,脉滑数,断为“暑湿困脾”,用清暑化湿、健脾止泻的法子,主方是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加减。彭宪彰说,这孩子不是单纯的“热”或“寒”,是夏天湿气重,脾胃被“困”住了,运化不了,所以重点在“化湿”而不是“止泻”。他后来自己也遇到过类似孩子,照这个思路用,效果立竿见影。

还有个“郁证”(类似现在的焦虑抑郁)的案例,病人情绪低落,胸闷叹气,吃不下饭,还老觉得喉咙有东西堵着。叶天士用的是疏肝解郁、化痰和中的法子,方子里有柴胡、香附、半夏、厚朴这些。彭宪彰特别强调,中医看“情志病”,不是光调情绪,而是从“肝气郁结、痰气交阻”这个生理层面去调理,身体通了,心情自然就好转。

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本“中医高手的读书笔记+临床手账”。它不搞花里胡哨的理论堆砌,就是老老实实告诉你:古人怎么看病,他们为啥这么想,我们现在还能不能用,怎么用才灵。读这本书,你会觉得中医不是玄学,而是一门有逻辑、有温度、能解决问题的真本事。它让你明白,学中医,光背书不行,得会“看懂”那些老医案里的门道,才能真正上手治病。彭老这本疏注,就是带你走进那个门道的一盏灯。

电子书下载

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彭宪彰叶氏医案存真疏注》.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