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与八法






《八纲与八法》是“自学中医之路丛书”里承上启下的一本关键书,作者用大白话把中医看病最核心的“总开关”和“工具箱”——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和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讲得明明白白。这套丛书的目标是让普通人也能一步步学懂中医,而这本,就是教你“怎么判断病情”和“用什么方法治”的实战指南。

很多人学中医,记了一堆方子,一碰到真实病人就懵:到底该用哪个?为啥别人用清热的方子有效,我用了反而更糟?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是告诉你:别急着开药,先搞清楚“病在哪一层、是什么性质”,这就是“八纲”;然后再决定“用哪招治”,这就是“八法”。它就像中医的“作战地图+武器库”,先判断敌情,再选择打法。

书里有个特别典型的例子:一个小伙子感冒后一直咳嗽,痰少、嗓子干、晚上咳得厉害,舌红少苔,脉细数。有人一看“咳嗽”,就想用止咳药,或者觉得是“寒”就用热药。但作者一分析:这是“阴虚肺燥”——病在里,性质是虚是热,属于“里虚热证”(八纲判断)。这时候如果用温燥药,等于火上浇油。正确打法是“清法”里的“清润”,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养阴润肺。吃了几天,干咳明显减轻。这说明:辨不清八纲,药就容易用反。

再比如一个中年妇女,肚子胀得像鼓,吃不下东西,大便好几天没解,舌苔又厚又黄,脉滑有力。作者一看就知道这是“实证、热证”,病在里,有积滞——典型的“里实热证”。这时候就得用“下法”,通大便,把邪气排出去。于是用了调胃承气汤加减,几天后大便通了,腹胀消失,胃口也回来了。但如果是个老人长期腹胀、气短乏力、舌淡脉弱,那就是“虚证”,用下法就危险了,得用“补法”缓缓调理。同样是肚子胀,打法完全不同,关键看“虚实”这道关过没过。

这本书还把“八法”讲得像生活常识:感冒初期怕冷发烧,用“汗法”发发汗(比如桂枝汤);肝气不舒、闷闷不乐,用“和法”调和(比如逍遥散);手脚冰凉、肚子冷痛,用“温法”暖起来(比如理中丸);慢性虚弱、气血不足,就得老老实实“补法”慢慢养。它告诉你:不是药越贵越好,而是“法”用得对才有效。

总之,《八纲与八法》就像一本“中医战术手册”,不玄乎、不绕弯,用真实案例告诉你:中医治病不是瞎蒙,而是有清晰的逻辑链条——先用八纲“定性定位”,再用八法“出招应对”。它教会你一种思维,而不是一堆死方子。对自学者来说,这本才是真正“开窍”的关键:搞懂了这八个字和八种打法,才算真正摸到了中医的门道。

电子书下载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5《八纲与八法》.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