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辨治






《肝病辨治》是“自学中医之路丛书”里一本讲得特别透、特别接地气的书。别一看到“肝病”就想到乙肝、肝炎,这本书说的“肝”,是中医那个“喜欢舒畅、讨厌憋屈”的肝——它管着全身的气机运行、情绪调节,还藏着血、管着筋。所以这本书不光治肝炎、脂肪肝,还治那些因为“气不顺”引起的胁痛、失眠、月经不调、高血压,甚至情绪问题。作者用大白话加真实病例,把“肝”这个爱闹脾气的“将军之官”讲得明明白白。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告诉你:肝出问题,十有八九是“气堵了”,但“堵”的原因不一样,治法也完全不同。它不搞一锅端,而是分情况说清楚:是气郁?是火旺?是血虚?还是肝阳上亢?每种都有对应的方子和活生生的例子。

比如书里讲一个程序员,长期加班、压力大,总感觉右边肋骨下面胀胀的,一忙起来就更明显,还容易烦躁、叹气,饭后腹胀。他去做B超,医生说“轻度脂肪肝,没事”。作者一看舌苔薄白、脉弦,立马判断这是“肝气郁结”,气堵在肝经走的地方了。这时候不能清热,也不能乱补,得“疏肝理气”。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吃了两周,胀痛减轻,人也不总叹气了。这说明:西医查不出大问题,不代表身体没信号,中医的“气滞”是功能性的预警。

再比如一个中年女性,动不动就发火,一发火就头晕、脸红、耳朵嗡嗡响,血压也高,晚上睡不着。她以为是“更年期脾气大”。作者一问,发现她口苦、眼睛干、大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这可不是简单的脾气差,而是“肝火上炎”。肝火往上冲,脑子就炸。治疗得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但作者特别提醒:这药不能久服,火一退就得停,不然伤脾胃。吃了几天,火气下去了,头晕耳鸣也轻了。这说明:脾气大可能是“肝太热”,得“浇水降温”。

还有个老人,经常头晕、走路不稳,血压忽高忽低,手指有点抖。他以为是“老年退化”。作者发现他夜里腿抽筋、眼睛干涩、舌红少苔——这是“肝血不足”,筋脉失养了。这时候不能降压了事,得养血柔肝,用一贯煎芍药甘草汤。调理一段时间,抽筋少了,头晕也稳了。

更典型的还有“肝阳上亢”:一个高血压病人,头重脚轻,面红目赤,情绪一激动就头疼欲裂。这是肝阴虚,阳气没管住,往上冲。得用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不能光靠西药压血压。

总之,《肝病辨治》这本书不玄乎、不空谈,它像一个懂中医的老邻居,用一个个身边人的故事告诉你:肝不是光喝酒才伤,生气、熬夜、压力大、用眼过度,都在伤肝。它教你识别肝出问题的各种“信号灯”——从胁胀、口苦到失眠、高血压,再告诉你该用啥方子“疏通”“降火”“养血”“平肝”。对自学者来说,这本是真正能“用得上”的书——看完你会明白:养肝,不只是护肝,更是要学会“顺气、静心、别作”,让这个爱生气的“将军”安安稳稳地干活。

电子书下载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10《肝病辨治》.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