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容川医学全书






《唐容川医学全书》是“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系列中一部极具开创性与时代特色的中医经典,作者唐容川(1846—1897),原名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清末著名医学家、中西医汇通学派先驱。他身处西学东渐、传统医学遭遇冲击的时代,却以开放胸怀“参西悟中”,主张“中医为体,西医为用”,力图用现代解剖、生理知识阐释中医理论,是近代“中西医结合”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旨在系统整理明清代表性医家学术精华,《唐容川医学全书》主要收录其代表作《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包括《血证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本草问答》。这些著作涵盖基础理论、临床专病、经典注解、本草药理,尤以《血证论》影响最为深远,被誉为“中医治血第一书”。

唐容川最大贡献在于“贯通中西、聚焦血证、语言通俗”。他目睹当时中医面对西医解剖实证的质疑,不盲目排斥,也不妄自菲薄,而是大胆提出:“西医详形迹而略气化,中医重气化而略形迹,二者可互补,不可偏废。”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他首次尝试用西医脏腑解剖对应中医功能系统,如以“脑为髓海”解释“肾主骨生髓”,虽有牵强之处,但开创了比较医学研究之先河。

其临床成就巅峰在《血证论》。该书系统总结吐血、咳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各类出血性疾病,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大治血纲领,条理清晰,方药精准,创制“犀角地黄汤加减”“泻心汤治吐血”等经典方案,至今仍是中医治疗血液病、呼吸消化道出血、妇科血崩的核心指导文献。

在《本草问答》中,他用问答形式解释药物性味归经,常以“西药化学成分”类比中药功效(如谓石膏“含硫氧,故能清热”),虽科学性有限,却体现其沟通中西的努力。他对《伤寒》《金匮》的“补正”注解,也多从临床实效出发,不泥古训。

唐容川文风平实晓畅,善用比喻,如称“瘀血如河道淤塞,非疏浚不能通流”,使深奥医理通俗易懂。其学说上承王清任《医林改错》,下启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中医现代化转型的关键一环。

总而言之,《唐容川医学全书》是一部“开风气之先、融汇东西、专注临床”的革新之作。它不是守旧的故纸堆,而是中医在时代浪潮中主动求变的智慧结晶。读唐容川,如见一位站在中西文化交汇口的智者,一手握《内经》,一手持解剖图,在“血证”的世界里,为你架起古今对话、中西互鉴的桥梁。无论你是中医师、中西医结合研究者,还是对医学史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都能让你看到——真正的传统,从不怕碰撞;真正的中医,永远在进化。

电子书下载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唐容川医学全书》.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