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聪医学全书》是“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系列中一部尊经重道、注解精深、理论宏阔的中医经典巨著,作者张志聪(约1610—1674),字隐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内经》《伤寒》研究大家,中医学“尊经派”核心代表。他一生未仕,专心医道,创办“侣山堂”,聚徒讲学,集体著述,主张“医道本于经典,离经则无医”,被后世誉为“经典医学的守护者”“集体著述的开创者”。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旨在系统整理明清代表性医家学术精华,《张志聪医学全书》主要收录其主持或亲撰的代表作:《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伤寒论集注》《本草崇原》《本草崇原集说》《侣山堂类辨》《针灸秘传》(佚,仅存目录)等。其著作多为“集注”体例,即汇集历代名家注解,再加己意辨析,形成系统、权威、贯通的阐释体系。
张志聪最大贡献在于“以集体之力,重建经典权威”。在《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中,他联合高世栻、张锡驹等门人,首次对《内经》全文逐篇逐句注释,力图恢复其“天人相应、气化运行”的整体医学观。他反对王冰“以玄解经”,强调“经文本义”,主张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化升降等本体理论出发,还原《内经》原貌。其注文逻辑严密,语言古雅,虽略显艰深,却是理解《内经》哲学与医学内核的必读之作。
在《伤寒论集注》中,他打破“六经传变”的机械理解,提出“六经为百病立法”,强调伤寒非仅外感,实为“人体气化失调之总纲”。他以“气化论”贯穿全书,认为“太阳主开,阳明主阖,少阳主枢”,六经实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之通道,极大拓展了《伤寒论》的临床适用范围。
《本草崇原》则从“药性源于天地造化”出发,阐释药物气味、升降、归经与自然环境、四时阴阳的关系,如谓“桂枝生于阳坡,得春升之气,故能助阳发表”,体现其“天人合一”的药学思想。
张志聪学说重理论、轻方药,强调“明理为先,方药次之”,虽被批评“重道轻术”,但其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梳理与重建,影响深远,直接启发了后世陈修园、唐容川、恽铁樵等大家。
总而言之,《张志聪医学全书》是一部“为经典立言、为医道正本”的中医理论高峰。它不是轻松的临床手册,而是带你深入中医哲学内核的思想巨构。读张志聪,如登侣山堂,听一群儒医焚香论道,在阴阳气化、天地四时的宏大叙事中,重新理解“人”与“病”的本质——原来中医不只是看病开方,更是理解生命运行的宇宙观;原来《内经》《伤寒》不是古董,而是活的系统科学。无论你是中医理论研究者、文化探索者,还是希望从根上理解中医思维的进阶学习者,这套书都能让你在“集注”的字里行间,触摸到中医最深邃、最本源的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