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渭川金匮心释






《王渭川金匮心释》是“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里一本特别“解渴”的书。作者王渭川是四川一代中医大家,行医六十载,尤精妇科与内科杂病,但他对《金匮要略》这本中医经典的研究,那真是钻到了骨子里。这本书不是简单地翻译《金匮要略》的条文,而是他一边读、一边用、一边悟的心得笔记,说白了,就是一位老中医在灯下边翻古书边写下的“真话实录”。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写的,讲的都是疑难杂病的治法,比如水肿、咳嗽、腹痛、中风、妇科病等等,条文短,信息密,初学者常常看得一头雾水:“这说的是啥病?该怎么用?”王渭川的《金匮心释》就干了一件事:把那些“天书”一样的条文,翻译成你能听懂的人话,并且配上他自己治过的真病例,告诉你:“老祖宗说的这个,我临床上就这么用,效果杠杠的。”

比如书里讲到《金匮》里的“肾气丸”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很多人一看就觉得是补肾的,但具体啥情况能用,搞不清。王老就举了个例子:一个中年男人,腰酸冷痛好几年,夜里尿多,还总觉得小肚子发紧、不舒服,性功能也下降,舌淡胖,脉沉细。西医查不出大问题,就说“慢性前列腺炎”。王老一看,直接说这是“肾阳不足,气化无权”,就用肾气丸原方加减,温补肾阳、化气行水。吃了半个月,腰不酸了,尿也少了,小肚子松快了。他点评说:“这不是简单的腰痛,是肾‘火力’不够,水液代谢乱了,得从根上温起来。”

再比如“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这是《金匮》里描述更年期或情志病的经典条文。王老就讲了一个更年期妇女的案例:她动不动就哭,心烦、失眠、手脚心发热、总觉得有股气从肚子冲到胸口(就是常说的“轰热”)。别人可能当精神病治,王老却说这是“阴虚火旺,心神失养”,用了甘麦大枣汤合百合地黄汤加减,养阴润燥、安神定志。几剂药下去,情绪就稳了,晚上也能睡着了。他说:“这病不是‘神经病’,是身体到了那个阶段,阴阳失衡了,得调回来。”

还有个治“痰饮”的例子特别典型。一个老人长期咳嗽、气短、胸闷,痰多清稀,一动就喘,舌苔白滑,脉弦滑。王老辨为“脾肾阳虚,水饮内停”,用了《金匮》里的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加减,温阳化饮。结果咳嗽减轻,痰少了,走路也不那么喘了。他说:“这种咳喘,不是肺的问题为主,是身体‘水’代谢坏了,寒饮停在肺里,光清热止咳没用,得把阳气提起来,水自然就化了。”

这本书最打动人的地方,是王老不装高深,不玩术语,他把《金匮要略》从“神坛”上请下来,变成了一本能看病、能救命的“工具书”。他教你用古人的思路解决今天的问题,而且每个方子、每条辨证,都有真实案例撑着,看得见、摸得着。

说白了,《王渭川金匮心释》就是一本“老中医带你读懂《金匮》”的实操手册。它不玄乎,不绕弯,全是干货。你读着读着就会发现:原来经典不是用来背的,是拿来用的。只要你愿意琢磨,这本书能让你真正把《金匮要略》“读活”了。

电子书下载

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王渭川金匮心释》.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