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临证格言选粹






《历代临证格言选粹》是“自学中医之路丛书”里一本特别“提神”的小书。它不像别的书教你怎么辨证、怎么开方,而是把历代名医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那些“金句”“口诀”“一句话心法”给挖了出来,汇成一本“中医智慧精华集”。作者像是一个懂行的导游,带着你翻看老祖宗留下的“行医笔记”,把那些散落在古籍里的闪光句子挑出来,再配上现代案例,告诉你:这些几百年前的话,放到今天,照样管用。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句句戳心”。它不讲大道理,而是用一句句朗朗上口、直击要害的格言,帮你记住中医的核心思维。比如“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上病下取,下病上治”“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些话听起来像顺口溜,其实是无数经验凝结成的“临床捷径”。

更妙的是,作者没让这些格言干巴巴地躺在纸上,而是用真实案例给它们“配了图”。比如讲到“久病必有瘀”,书里举了一个老病号的例子:一位中年女性,头痛十几年,位置固定在太阳穴附近,像针扎一样,舌头上还有明显的紫暗斑点。她试过各种止痛药、清热药都没用。作者一想,这不就是“瘀血头痛”嘛!正应了王清任那句“头痛久不愈,必有瘀血”。于是用了血府逐瘀汤加减,活血化瘀。吃了半个月,头痛频率明显减少,十几年的“老毛病”终于松动了。这下你才真明白:原来一句格言,能直接指路。

再比如“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书里讲一个慢性荨麻疹病人,风团反复发作,痒得睡不着,西医说是“过敏”。但患者平时手脚干、月经量少、舌淡,明显是血虚生风。这时候光用防风、蝉蜕这类“祛风药”是治标。作者按照格言提示,用当归饮子(养血+祛风)加减,重用当归、生地养血,风团发作的频率和强度都降了下来。这说明:痒不一定是“风邪重”,可能是“血太虚”,风就停不下来。

还有“上病下治”的例子:一个老人长期头晕、耳鸣、血压高,头重脚轻。作者没光盯着“头”治,而是发现他大便干结、几天不解,舌苔黄厚。这叫“浊阴不降,上扰清窍”。于是用镇肝熄风汤加生大黄,通腑泻热,让浊气往下走。大便一通,头晕立刻减轻。这正应了那句“欲降逆,先通腑”。

总之,《历代临证格言选粹》这本书就像一本“中医思维加速器”。它不教你从头推理,而是给你一堆“前辈踩过的坑、走过的捷径”。这些格言是经验的高度浓缩,能让你在面对复杂病情时,快速抓住关键。对自学者来说,这本是真正“开窍”的书——读着读着,你会忍不住点头:“哎,原来是这么回事!” 学中医,光埋头苦读不够,还得听听古人怎么说。这本书,就是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少走弯路,一眼看穿病的“七寸”。

电子书下载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15《历代临证格言选粹》.pdf